分享到 : |
关于扶持我省镁耐材头部企业引领辽宁镁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我省是我国乃至世界天然菱镁矿矿产资源储量较为集中且丰富的地区,占中国储量85.8%,占世界储量的20%,同时地区矿石无论是在矿石储量、分布方式还是纯度都有其独特天然的产业优势。其中15 个系列,300多种产品,覆盖约40%国际市场,因此,辽宁镁耐材产业的产能和产量受到国内及世界各国钢铁、建材 、有色等领域的高度关注重视,是这些高温工业炉窑不可或缺的主要材料。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的镁耐材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重复项目多而散,成本居高不下。地区镁耐材行业重复建设项目多,产能严重过剩,开工率不足;省内目前镁质耐材设备4000台(座、条隧道窑、轻烧窑等),产能2800万吨以上,严重过剩,同时各家的开工率不高,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二、行业恶意竞争,盈利能力差。国内及国际市场销售价格低下,尤其是省内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低价无序竞争;省内耐材企业规划层面没有形成统一思想,没有统一市场指导以及产品及价格规划,导致省内企业内耗严重,大多数企业面临亏损。特别是海城与大石桥之间恶性竞争受伤的是辽宁。
三、工艺装备水平低,亟需改造升级。原料加工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装备智能化水平低,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生产的产品性能还没充分理解和掌握,导致应用端反馈不理想。(轻烧反射窑、重烧竖窑等设备工艺落后,劳动强度大,环保治理难。悬浮窑生产技术虽然得到应用,但是选矿生产的材料特性还需进一步摸索。)
四、集中度不够,导致竞争力下降。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竞争力不够,综合解决能力不强。当面对国际市场客户需求不断更新迭代的窑况需求下,小作坊的企业生产模式,在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企业管理面前,以及在产品技术持续创新、产品多元化、综合解决方案完善的国际耐材巨头面前,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服务能力都没有足够可持续的竞争力。原料产业集中度不够,导致原料企业各个建小窑,产能不够释放,同时环保治理成本高,治理难度大。
五、人才外流,科技创新不足。我省是最早的镁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培育了很多行业的奠基人,但是经过多年发展,耐材技术从业人员逐渐减少,反观河南、武汉等没有镁质材料的地区,镁产业科研投入比较大,学术氛围非常好,各类培训、论坛做得有声有色,得到业界的赞许。众所周知,辽宁省耐材企业以碳砖生产企业居多;产品多以低端镁碳为主,市场多以普碳钢炼钢窑炉为主,附加值不高,尤其是2022年 6 月份普碳钢的价格走低,市场需求一下到了谷底,而且接下来的中国钢铁市场将进一步转型,普碳钢市场需求必然走低。而目前省内耐材企业,高端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研发力量较为分散、技术服务与下游应用结合不深入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差,关于专项窑炉,专项窑况技术,特殊性能需求的产品开发相对较少,且不成体系。
为此,建议如下:
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过去二十几年里,伴随着中国的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中国的钢铁和水泥、玻璃也产量高速增长,很长一段时间,钢铁产业以普碳钢需求为市场主导,那么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国未来3至5年也会从“矿山炼钢”走向“城市炼钢”趋势发展,工艺会发生变化,钢铁冶炼会更多地进入到RH炉和VOD炉冶炼环节,产品也会变化,市场会以品种钢、特种钢、高端不锈钢等为发展需求,因此耐材需求不再以镁碳砖为市场主体,耐材市场会跟着进行相应产品需求调整。水泥行业也会逐步进行转化,不再以单纯的水泥产量为主,而是转型对废旧物资等等进行处理,成为功能性窑炉,因此耐材性能的需求也会逐步进行改变,多元化的窑况需要多元的耐材体系匹配,同样也存在于玻璃行业。因此未来下游市场耐材需求也在变,专项窑况耐材技术和解决方案需要提高,需要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耐材,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加强地区间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地区矿产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加乘,完善和扩大地区矿石优势,突出地区产品特性,形成完善的产品体系。重点协调大石桥和海城两地资源,充分发挥海城地区高品位的菱镁矿优势,主要定位生产高档的原料;发挥大石桥地区以镁白云石矿优势,主要定位生产耐火材料深加工耐火砖。防止两地上同样的项目,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失去产业价格主导权,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着力培养和扶植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链健康发展,增强辽宁头部企业在全国的竞争力。
三、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三维建模、系统仿真、设计优化和模型移交,实现基于模型的工厂规划、设计和交付,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通过原料物性分析、设计建模、仿真优化和测试验证,实现数据驱动的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提高设计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通过制造机理分析、工艺过程建模和虚拟制造验证,实现工艺设计数字化和工艺技术创新,提高工艺开发效率,保障工艺可行性;通过 MES 系统、ERP 软件等工业互联网软件实现计划调度、生产作业、数字工厂、仓储配送、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一些的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使企业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型 ,全面提升企业形象、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满足高温工业及相关应用领域发展的更新更高要求。
四、强化人才保障。要经常性组织地区耐材行业学术研究活动,让更多的专家团队关注辽宁、走进辽宁,为构建区域耐材中心营造氛围。开辟“绿色通道”,争取引进镁质材料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加强高校与本地企业合作创立培训基地,就业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等。构建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不断提升镁产业人才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吸引和聚集能力,打造辽宁乃至全国镁耐人才智库。
五、推进技术创新。优先加大原料合成、提质、改性,低品位原料高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从源头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镁质材料产业的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整合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技术推进全方位生产和制造过程创新。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力度,增强产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储备能力,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就共建创新实践基地、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不断夯实企业科研基础。引导企业通过产品、工艺标准化建设,高企培育计划,加强研发中心建设,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